从Maker Faire看中美创客文化差异(深圳创客周系列报道第四篇 )
6月18日的深圳国际创客周。这次郑州创客空间代表中原地区创客来到了深圳,作为从全球选拔出的18支队伍中的一支参加国际创客公开赛。由于比赛的紧张和激烈,小伙伴们放弃了一到深圳就杀赴Maker Faire主会场的冲动,毅然留在比赛现场废寝忘食的创作。经过了将近48小时的不眠不休,作品基本成型,团队的两位“监工”—我和石老师终于可以放心大胆的抽身奔赴向往已久的Maker Faire主会场了。
这次Maker Faire的许多彩蛋,在活动的前期和开始阶段我们已经通过网络了解到了大部分。所以在去主会场的路上,我们心中还是有着不少期待,希望除了那几个传说中的大彩蛋之外,能见识到更多让我们眼前一亮,由衷大呼“村见少,城会玩!”的稀奇玩意。
来到现场,入场处摆放的Maker和机器人的标志还是让我们感到格外亲切。作为一枚创客,来到这么一个属于创客的盛会是一种荣幸。进入展区,现场的厂家众多,展品也是琳琅满目,主题展馆应接不暇,现场气氛也很热烈(文章后面会带给大家现场图片)。但参观了一圈之后,石老师和我不约而同的感觉:与国外相较,我们的本土Maker Faire还是有着不少的差异,的确折射出的了中美创客文化的差异和对待创新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于是,作为“创客界的良心”,石老师和笔者就斗胆在此多说几句吧。毕竟,这次去深圳看热闹不是初衷,能过给大家带回一些不一样的见识和思考才是真的不枉此行。
先说说差距:
把深圳MakerFaire与5月份米国湾区的Maker Faire相比,确实有些不公平。毕竟创客的人口基数和创客文化的历史积淀,两国存在不小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最明显的表现就体现在展品的差异性和想象力上。湾区的Maker Faire,能让你看完之后大呼“What The Fuck?!“,“这尼玛是什么鬼?!”,“老美真会玩!”的东东比比皆是。而看完了深圳Maker Faire
之后的感触是,有些厂商的产品做的确实不错,相对来说也可以算作”创新成果“,现场观感也很不错,值得观众的赞许。但在想象力的差距上,不得不说,与老美相比,人家“不知道要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我们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啊。。。在深圳现场,出现率最高的就是3D打印机,几乎逢展台必见。其次被展出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创客教育的机器人套件,之后就是各家厂商的各类产品:什么无人机啦,独轮车啦等等。甚至什么“互联网思维,O2O服务”也来凑热闹,让我们大跌眼镜。现场某“上门按摩”的O2O服务商组织了一批老大妈为现场逛累了的关注免费按摩,那画面实在太美….醉煞了石老师和我的眼睛。。。诚恳的总结,与Mini汽车搭建的精美的小展馆相比,深圳Maker Faire现场能让人真正觉得”很新奇“”很酷“的东西并不多。许多东西值得人们“赞许”,但还不值得“赞叹”。
下面再说异同:
与美国Maker Faire相比,我想深圳Maker Faire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们太认真”。与湾区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展品”相比,我们的更多的确是“产品”。在湾区MakerFaire上,我们看到了不少“不务正业”的怪咖们,甚至一些中学生,小学生,创作出的稀奇古怪,在“不认真”中却玩出了创意和灵感的玩意儿。而深圳现场,如果没记错的话,除了有一个“省油汽车”是来自某大学的团队外,其它几乎无一例外全部是厂商产品。这是让我们觉得最美中不足的地方。属于全体创客们的盛会,深圳”Maker Faire“却鲜有草根创客们的作品。深圳不是有许多创客空间吗?为什么不见他们的身影?
也许,与美国国原汁原味的Maker Faire不同,我们的活动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把“推动创新增长”,“提高创新价值”,“开发创新教育产业”作为了整个活动的主题。原来属于创新和灵感狂欢的创客盛会,变成了一个相关厂商与教育业者营销的展销博览会。诚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与美国相比我们确实更需要的是对创新教育的启发和对创新产业的驱动。但从一名创客情怀出发,我们还是希望将来某天,当创客已经完成国内“创新创业领军人”的使命之后,Maker Faire 能够把这个本身就属于创客们的活动还给创客,给草根创客们更多的展示机会,而不是把展台全部卖给厂商。
最后,让老衲来上纲上线一下,说说国内外“创新思维方式”的差距吧。
与国外的“理论走在前面,事实走在后面”不同,东方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是“事实走在前面,理论走在后面”。换句话说,别人的思考方式是“这玩意做出来之后一定能改变世界”,而我们的思考方式确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能不能做出来,做出来之后有多大价值”,即大家熟悉的“可行性分析,市场分析,价值分析”
看到了吗,我们总是想太多,习惯了以既成事实和经验作为参照系,这似乎直接扼杀了许多伟大的灵感和创意。导致了我们一直跟在“别人创造出的事实”后面跑,很难创作出那些革命性的创新成果。而别人呢?“这个东西很酷,那就做吧”——就这么简单。
当然,这种思维习惯差异是有原因的。生存压力使国内创客不得不把自己创新创造的主观能动性扔到一边,更多的去考虑市场和吃饭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无奈吧。每种思维方式确实都有他存在的道理。但作为创客来说,这个群体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保持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多元性—在所有人都在搞生产的时候,还有那么一群人在搞一些也许现在看不到什么价值,但将来说不定会让你大吃一惊的创意。
这个群体不起眼的存在保持了社会创新的不确定增长因素。 也无奈的导致了当某些稳定的社会增长点消耗殆尽后,人们齐刷刷的盯上了“创客”这个新的“社会增长点”。国内的创客们当然也义不容辞的扛起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大旗。但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创客们能认识到自己最有价值的那部分,在做产品项目时,不要忘记拾起自己的那些“小纯真”、“小幻想”,不畏人言,做一些“没有价值”东西吧,去他的“小伙子你这个东西将来能应用到哪方面啊?”。
提高社会创新生产力固然重要,但我们的社会除了需要爱迪生、福特这样的发明家与实干家之外,更缺的是像莱昂纳多达芬奇,尼古拉特斯拉这样的想象力天才。在郑州创客空间,我们给这样的天才以挥洒创意和灵感的土壤,这才是一个创客空间最应该做的事情,只因我们深深理解“创客”一词的价值所在。
最后,一句老话送给所有的创客们: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扯得有点多,下面上图(图片很多,慢慢欣赏~~):
郑州创客空间团队抵达深圳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