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20年
1994年4月20日,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 ,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
在互联网接入中国之初,恐怕谁也没有想到,这根“带”越来越宽,线却越来越细,由光纤而3G,又由3G而4G的网线,会和现实社会、和普通人之间,建立起如此密切的联系。
一根网线改写中国
20年前,当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胡启恒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重申连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认可,中国互联网从此与世界“接轨”。不过,在此后的很多年里,上网仍是象牙塔或研究机构中,范围狭窄的特定人群间享用的高端奢侈品,互联网世界雏形初显,却仿佛和现实世界间隔着咫尺天涯。或许在那时不会有多少人相信,如此高大上的“新生事物”,会在短短20年里,成为世界、社会和亿万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先让互联网和世界融为一体的,是电子邮件的普及,和聊天软件的兴起。正是借助电邮和聊天软件,中国人才陡然发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并非仅仅是一个梦。
笔者曾长期从事海外贸易工作。而每一个曾在上世纪90年代体验过国外常驻生涯的人都知道个中艰苦——将复杂的意义浓缩成尽可能简短数字、字母符号的“电传”,是外销人员必备的基本功,久居海外,和国内家人联系,书信往来动辄几个月,电话则因价格高昂,每年被控制到以分钟计。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让这种因空间距离而产生的隔绝、孤独和不便一去不返,而如今在海外常驻不仅可方便地和国内亲友通电邮,在线视频聊天,甚至可召开网络会议和每日交还财务报表。
尽管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电商热”,因在线支付平台的不成熟功亏一篑,一度让人们对“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属性产生疑问,但随着技术和平台的成熟,如今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的使用者,乃至依赖者。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许多商业领域的营销模式,书店业、家电业、服装业……电商的冲击,正令越来越多传统产业的店铺式、连锁式营销受到生存危机的考验,在线银行、在线证券公司的普及,则让曾经司空见惯的金融证券交易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怎么变,有一点却绝不会变
曾几何时,上网还那么昂贵、那么不便,网吧里的窄带上网,每小时上网费足以令最疯狂的“冲浪者”不得不精打细算,能在家上网者更成为同好羡慕的对象。如今,上网已成为大众化消费,智能手机等的普及和3G、4G、WiFi的应用,更让成千上万中国人几乎可随时、随地“泡”在网上。这种变化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让不少职业、行业的命运发生戏剧性转折:如今的人们,买实体书少了,看电子书多了;看电视的少了,看在线视频的多了……互联网的大众化,无形中也让许多原本“高贵”的行业和事物,不得不随之降低门槛。
互联网让人们和世界、和知识的距离更近,原本很难获得的知识、资讯,如今通过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平台,任何人只要有心,都可以方便、及时获得;互联网也让世界变得扁平、透明,通过它,朝与野,城与乡,官与民,可以更方便地对视、沟通、互动,掩饰、伪装和矫情,在看不见的睽睽众目下,也变得越来越高难度。
尽管如此,互联网的变中,也蕴含着不变。
互联网可以缩短时空,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却终究不能改变两颗人心之间的距离,或消弭它们间的隔阂;互联网可以改变商业、金融的模式,但商业和金融,最终所依靠的,依然是那些千载不变的元素——产品、服务与诚信;互联网可以制造流媒体、自媒体,创造海量信息,但信息源是否专业、可靠,依赖的依然是人,海量信息的取舍辨析,同样是对人的考验;互联网可以让官与民、朝与野、城与乡离得更近,甚至产生“面对面交谈”的感觉,但“听”是否能变成“听见”,“看”是否能变成“看到”,“说”是否能变成“说服”,最终起作用的仍然是载体、工具、媒介以外的东西,互联网或意见箱,在这一层面上并无本质区别;互联网固然让普罗大众变得耳聪目明,但“棱镜门”等无数实例都在告诉人们,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0年弹指一挥间,在这20年里,中国从昔日互联网世界的后入者,变成今日全球网民拥有量第一的国家;在这20年里,无数的人、行业和事物,因互联网的兴起、普及,而发生着巨变。这些巨变有的先知先觉,有的不由自主,且仍在难以遏阻、无法逆转地继续变下去。不过无论怎么变,有一点却是绝不会变的:网民是民,互联网世界,也终究是世界的一角。
小知识
中国“入网”记
1987年9月14日,诞生中国第一个网民的纪念日。我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9月14日,也被中国互联网协会后来定为中国网民节。
1993年3月2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的64K专线正式开通。这条专线是中国部分连入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
1994年4月20日,正式接入互联网,中国可以全方位地访问国外Internet。至此,中国成为国际上第77个正式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几番周折,中国互联网终于蹒跚起步。
1994年5月21日,正式完成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的注册,运行了中国自己的域名服务器,改变了中国的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在国外运行的历史。
中国互联网二十年:变革才刚刚开始
对于一初生的婴儿而言,20年意味着他可以正式行冠礼;对于一新立的企业而言,20年意味着它进入了成熟期;对于历史并不悠久的互联网而言,20年却意味着天翻地覆。1994年4月20日,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至此,中国成为国际上第77个正式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到今年,中国接入互联网已经整整过去了20年的光阴。
当下的中国,无论是偏远山区的民众,还是一线城市的精英,但凡社会里的群居者,都或多或少地被互联网进入中国所掀起的浪潮所波及。互联网对于许多个体、家庭与机构的改变,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彻底而深远的”。至少从现象上出发,作为一种工具的互联网已经成为6亿网络生活中的“水与电”,成为一种基础设施,这也使得断网几乎就意味着“惩罚”或“囚禁”。并且,这样的趋势还在不断蔓延,网络将吞并所有的人群,此并非什么值得惊叹的预言。
将互联网看成一种工具,并无大碍;但如果只将互联网看成一种工具,那必将在互联网普及和演化的洪流中被冲垮。技术、自然与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带来的将是世界秩序的重构。凯文·凯利尝言:“机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与传统将技术与人类生命对立的观点不同,凯氏主张人与技术的融合,并预言技术与生命的重叠将不断增加:一个“失控的世界”正在到来,一种新生物的文明正在出现。
凯氏20年前的预言在今天正在渐次成为现实。那些原先对互联网不屑一顾的人业已受到了惩罚,那些虽然被动卷入了互联网,但依旧将互联网看成是一种工具的个体与组织——— 无论他(它)现在多么强大——— 未来也将会为自己的迟滞付出代价。互联网的接入,首先意味着信息垄断时代的离去,其次则开始宣布机遇、资质与合法性垄断的消解。电子商务的崛起成功挑战了原先的商业模式,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同样在对传统金融垄断格局说“不”。尽管我们不能否认,互联网每作出一次挑战,初期都有大量失败的牺牲者,但低廉的成本和如潮的试验者,终究会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垄断堡垒的顶峰。
在互联网时代,线性的思维方式只能换来同行鄙夷的目光,扁平化的、碎片化的、网络化的观念,才能制造新的机遇。不按既有规则出牌,跨界混搭,多彩甚至无厘头的想法,成为各个业界出奇制胜的法宝。当然,互联网改变的远非我们的经济、生活图景,它对政治、社会的改变也同样深远。
传播学者师曾志创造了“新媒体赋权”概念,意指互联网赋予大众更多的表达权。由于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点,公民的发言不再需要借助大型传媒机构;由于互联网无限的开放性,传播范围可以远超报纸广播电视;由于互联网天然鼓励互动,信息汇聚、观点交锋、行动酝酿,也纷纷成为可能。对于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官员而言,越来越强烈的一个感受便是:网络实在太“可怕”。
20年前,互联网在中国仅为初生,但20年后,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一项事物,一种观念乃至一种秩序。但必须声明的是,互联网天然对时间不感冒,时间意识的缺乏是互联网及其互联网滋养一代的重要特征;或许恰恰是因为互联网对时间的“无感”,所以格外强调空间的扩展。正如今天以8090为主的互联网一代,十数年来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网络本身很少在其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全球性的、个性的事物,则时刻吸引着这一群体。
互联网没有春夏秋冬,互联网也没有黑夜白昼。线性的时间意识必须让位于网状的空间意识,时间在互联网世界里是潜移默化的,全球网络层面的交互则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在网络或者不在网络中的个体与组织。我们深刻地感触到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内容采编、发行渠道、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冲击。但现实并不会让我们拒斥网络,相反,过去20年的互联网发展历程警示我们:变革早已开始,变革才刚刚开始。只有拥抱网络,只有适应网络,只有接受互联网对我们世界的改变,我们才能获得新生。就此而言,不仅是报纸如此,所有的个体与组织亦是如此。
新京报:互联网“中国化”进程20年
经过这么多年,互联网由一个外来的物种,在中国艰难生根、曲折成长,并具有了中国特色和中国底蕴。2006年5月,我在《读书》上发表《电子游戏:卧室里的大象》,指出电子游戏已成了生活中的“大象”——一些重要的东西被忽视了,就像大象在卧室活动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人们根本无视它的存在;或者,对一些重要的东西人们得不出完整的看法,有如“盲人摸象”的寓言所显示的那样。
中国互联网20年了
今天,在回顾20年的网络岁月的时候,过去的时光已成亲切的怀恋。
那时,公共汽车驮着花花绿绿的广告在大街上奔跑,而车身广告上广告商名字的后面还没有印上那一串以“http://”开头的奇怪的英文字符;那时,“Java”的意思是一种咖啡,而“Web”则被影视记者用来指电视网;那时,很少有人知道“@”符号的发音。
经过这么多年,互联网由一个外来的物种,在中国艰难生根、曲折成长,并具有了中国特色和中国底蕴。2006年5月,我在《读书》上发表《电子游戏:卧室里的大象》,指出电子游戏已成了生活中的“大象”——一些重要的东西被忽视了,就像大象在卧室活动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人们根本无视它的存在;或者,对一些重要的东西人们得不出完整的看法,有如“盲人摸象”的寓言所显示的那样。
其实,对整个中国互联网,也应作如是观。
促进建立“公共领域”
严格来说,互联网不过是众多沟通渠道中的一种,不过是为国家的政治活动提供了又一个信息传播和动员的有效出口而已。
当然,在其他出口被阻塞或被缩紧时,互联网以其有效性和灵活性,成为促使政治更加具有公共性、更加民主的工具。就中国而言,这种工具在帮助普通公民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建立中国的公共领域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首先,分权、匿名和灵活的互联网促进了信息传播的民主化。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公民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所获得信息的丰裕度和即时度也都有了较大提高。简言之,公民对于社会事物的知情能力大大提高。
其次,互联网创造了公民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讨论的公共领域。随着知情能力和评论能力的提高,他们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决策过程的介入程度越来越高,而这种介入程度的提高反过来又促使公民在这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互联网加强了民众之间的联系与集体行动。无论是“超女”的“粉丝”们通过网络和手机发起投票,还是“反日入常”的百万网络签名,都初步显示了互联网作为一种组织民众的手段的作用。同时,兴趣相同者开始利用互联网从事志同道合的事业。
数字化时代的“移民”
20年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开始给我们的社会构成留下明显的印迹。最突出的,是它造就了所谓“数字化土著”和“数字化移民”的分别。只要了解了下列数字,你就会明白“数字化土著”在数字化经验的累积上,比起“数字化移民”来,领先了多大距离。
目前,美国青少年在大学毕业之前,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平均接近1万个小时;收发的电子邮件和聊天信息达20万件;在手机上消耗1万个小时交谈、玩游戏和进行数据下载……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吸收信息和作出决策的时间都快得惊人。与更年长的人相比,他们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从来不会谈论什么“信息超载”问题。
正是因为新的“代沟”,它分开的不是两群年纪不同的人,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出现,我们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
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悖论:我们了解了更多,但我们因此更加不解。我们不停地说话,却丧失了倾听的能力。我们打破权威,但同时对要紧的事物失去了敬畏之心。
需要倡导“网络批评”
20年来,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登堂入室。我始终以为,在这样的变化当中,我们有必要倡导“网络批评”。
网络批评不是圈外人的批判,而是深深扎根于网络之中。它致力于让公众获得对所有媒介及其内容的入口。它试图谈论有关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政治、经济、美学和技术问题。如果我们想超越大吹大擂的阶段,而又不想退入怀疑一切的陷阱,网络批评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澄清我们所使用的许多概念。
我们应该提高有关网络的对话的质量,使其超越推销语言、武断的意见以及早期那种无端的臆测。我们应该把“技术之网”变为“社会之网”,让媒介从业者、理论家、程序员和电子艺术家彼此相遇。此刻,我们亟须对网络的政治经济学展开讨论,因为商业化和管制正同网络的大众化迎头相撞。网络批评的目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对现在发出多样化的声音。
展网络批评要切记,对网络的态度因代际而不同。例如,仅以网络游戏而言,年轻人接受游戏,而年长的人则大多拒绝它。一旦年轻人长大,年长的人逝去,游戏也会像当年的摇滚乐成为无足争论之事。所以,反对游戏的人不仅需要面对事实,还需要面对历史。
20年的C2C之路
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互联网这20年的商业路径就是:C2C(Copy toChina),也就是把美国的某种模式搬到中国来。从创业伊始,一般就采用美国比较流行的某种模式,走向IPO之时,也毫不掩饰这一点:我们就是中国的某某某。最夸张的是人人上市,自称是中国的“Facebook+Zynga+Groupon+Linkedin”,连套了四个模式。
中国的C2C之路,并不是“山寨”、“抄袭”那么简单,背后有深层原因,而且,中国的C2C,也必须看到的是,并不是一味的山寨抄袭,这里有一定的微创新,也有基本上就是披个美国模式的皮,实则完全不同的部分。
C2C的背后逻辑
C2C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四个字:风险投资。
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依靠风险投资驱动的。不能获取足够的融资,是公司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这么说,当一个模式兴起大大小小的创业团队纷纷加入时,谁最后能胜出,基本取决于谁能融到足够的钱来烧钱,从门户、视频、团购、电商到最近的打车软件,莫不如是。但互联网公司又基本上没有任何资产可以抵押,对于投资者来说,尽可能降低风险是考虑投资时的重中之重。一般说来,如果有一个类似的模式已经大获成功,这会让风险投资觉得风险降低很多。这个逻辑在中国互联网商业中,具象的表现是:我这个项目,就是中国的某某某(美国版)。
之所以以美国为师,道理在于,总体而言,美国的互联网产业是全球最发达的领域,作为标杆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公司最终是试图选择美国市场上市的。号称自己就是在中国的某某某,有助于美国证券市场对自己的了解,将公司IPO价值做高。
这一点其实也是风险投资运作的结果。风险投资从天使一直到所谓PE,规模有大有小,但无一例外都需要退出:将自己的投资变现。风险投资的最后一轮退出就是将所投资公司推上公开市场交易,但中国早些时候,只有主板市场,对上市公司有三年盈利的刚性门槛。这对很多一开始并没有盈利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是“拒绝”的代名词。
于是,中国互联网商业项目就变成了这样一条发展路径:以美国某个概念开始>一路吸引风险投资>赴美上市以此概念向美国投资者兜售。
这条路径里会出现一个例外一个变数。例外就是指的确是中国原创的项目,在美国找不到借鉴的版本。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豆瓣就是非常好的一例,但非常稀少,以至于成名的原创项目,大概也就是豆瓣这一例。一个变数是当美国的借鉴版本偃旗息鼓时,中国的复制项目由于起步稍稍晚点,就会还没怎么壮大也立刻偃旗息鼓。博客是其中一例。
Glocalization
但C2C不是简单的将美国模式复制到中国来,进行所谓的本土化微创新是必须的。Glocalization这个词是近年来的新词,将Global和Localization合并在一起,称之为“全球本土化”,意即概念是全球化的,操作是本土化的。
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中国互联网首先的商业项目就是瀛海威,但这个项目并没有太Glocalization,基本上是美国AOL的翻版:ISP+ICP混业模式。显然,这个模式不符合国情,ISP最终成为电信公司的业务,瀛海威名声非常响,但后来失败,倒是当年和瀛海威有类似模式的公司,认清了在中国不可能ISP+ICP混业,或专营ICP,或投入ISP阵营与电信紧密合作,都有了后续的发展。
门户,是中国互联网商业路径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获得成功的模式,第一批赴美上市的新浪、网易和搜狐走的都是门户概念,其中搜狐更是以中国的雅虎自居,连当时的域名sohoo.com.cn都和雅虎极像。中国门户除了概念上是美国雅虎之外,实则做法和美国雅虎相当不同。新浪陈彤曾经出过一本《新浪之道》的书,谈及新浪秘诀就是四个字:海量快速。快速倒是和美国无差,但海量,明显是中国特色。门户首页极长的页面,密密麻麻的链接,都是中国门户特有的风格。
同时,与国情密切相匹配的是,中国门户严格意义上是没有新闻采访资质而只有新闻刊载资质的,理论上讲它们不能原创生产新闻,只能从国有媒体处“搬运”新闻。这一中国特色使得早期门户拥有一支特别庞大的编辑队伍,但没有记者队伍,这也算是一种Glocalization。
搜索,可能和美国概念最为接近,百度的页面和Google非常类似,但实际的运营情况则大不相同。百度发展了很多线下代理公司来兜售关键字业务,也派出了大量的人力在线下和网吧洽谈,将网吧里的电脑搜索默认为百度。这种做法在美国非常少见。Google进入中国后,发展得不是太好与有关政策有关,但与经营手法也密切关联。Google很少有庞大的地推团队,在网址站的投资上,百度很早就拿下了Hao123,而谷歌对265的投资则迟了很多。中国网址站的力量,大概对美国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仅仅是信息服务,无论是门户还是搜索,都有着美国概念的痕迹,有一定的本土化,但本土化还不算太深入。到了电子商务、社交网络这种涉及用户行为的概念时,中国的Glocalization就越发明显了。
在美国,自营卖货的亚马逊的实力远超搞C2C平台的eBay,但在中国,正好倒了过来,淘宝的实力是中国电子商务公认的头号选手,而自营卖货的,无论是老牌的当当还是新起的京东,都不如它。让大批量线下有实力的商家跑到自己平台上开店卖货,在美国不是没有,但绝没有像天猫那样做得这般红火。造成这样的状态,和中美两国本身零售行业的发展不同,密切相关。
腾讯的QQ,开始于对ICQ这个从以色列起步后来归于AOL帐下的产品的模仿,但QQ后来完全走出了一条与ICQ不同的道路,ICQ在美国的当下,属于奄奄一息的概念,但QQ的火爆,让美国人都惊叹,以至于摩根斯坦利做互联网趋势报告时特别将它列入中国的创新公司。卖虚拟道具这件事,其实是美国人学中国人的。
这两年最火的前有微博,后有微信。微博虽然有一张twitter的皮,但具体产品结构上和twitter大不相同。微博的评论机制有着强烈的中国BBS味儿,而twitter基本重点在于retweet(也就是转发)。微信虽然在whatsapp、line(韩国产品)之后,但今天的微信,从第一眼的界面布局上,就已经和它的老师们离得极远。至于微信公众账号这个概念,那是在whatsapp、line里根本找不到的,后来还发展出了微信支付、微信电子商务,更是让海外老师们“不明觉厉”了。
继续深化C2C
早期互联网其实和“人”没什么关系,《纽约客》那张著名的“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漫画,是非常好的注脚。在当时的网络上,流淌的是“纯信息”,在纯信息的接收上,中国人和美国人有不同,但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不同。早年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和美国老师们大致类似,是非常正常的。
互联网在逐步深化,深化到“人”登上了网络中,网民的概念慢慢进化成“网众”(北师大何威老师的发明,意即要在网络上发声或者有重度行为的用户),大量的人的性格习惯投射到互联网上,而中美两国人的大相径庭,造成了随后的互联网商业公司,也出现了大相径庭。一味模仿美国老师而不做本土化建构的公司,无一例外的全部要失败,而美国老师们跑到中国来发展,如果还是以美国套路为主,也无一例外的全部要失败。
去年和今年,先后有两个美国老师跑到中国来发展的例子,去年是印象笔记(evernote),今年则是领英(linkedin),它们吸取了前辈的教训,在中国设立独立的具有相当大独立自主权限的公司,而不是美国在中国的分支机构,这就和全球本土化密切关联。
而中国人自己,也炮制出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概念,比如互联网金融一词,在美国压根没有这个概念,中国最火的打车软件,走的也是完全不同于美国Uber的路径。轰轰烈烈的C2C+Glocalization之路,正在加速展开。
中国互联网走过波澜壮阔20年
从1994年4月20日开通64K国际专线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到今天的6亿多用户,中国互联网走过波澜壮阔20年。成就辉煌,举世瞩目。现在天下已经是一日不可无互联网的时代。站在这个特殊时间节点上,我们尤其想起那一批批在互联网领域辛勤耕耘、勇敢探索、成绩卓著的先驱、数字英雄、IT才俊。正是他们使得互联网产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通过点点滴滴重温他们的风云事迹,以期勾勒出过往峥嵘岁月的大体轮廓。
起步初期的先驱
为谱写中国互联网的华美乐章,钱华林、胡启恒、钱天白等先驱作出了杰出贡献。曾强、张树新等先锋功不可没。
我国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家、中科院研究员钱华林与中国互联网结下了不解缘。1992年6月,在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会上,钱华林约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联网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讨论中国连入Internet的问题。INET’93会议后,钱华林参加了CCIRN(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Intercontinental Research Networking)会议,其中一项议程专门讨论中国连入Internet的问题,获得大部分到会人员的支持。1994年5月21日以后,钱华林担任中国CN域名技术联络员。2003年6月26日,钱华林当选ICANN理事,任期三年。这是中国专家第一次进入全球互联网地址与域名资源最高决策机构的管理层。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曾经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今年已是80岁高龄。其名言“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进来的。” 在业界广泛流传。这句话道尽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初期的艰难。经过学者和专家们的多方努力,1994年4月,中国正式连入国际互联网。她是作出努力的人们中的一员。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申连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认可。在胡启恒倡议下,2001年5月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她被选为协会的理事长,一直到去年才卸任。
钱天白教授被称为中国Internet之父,今天人们能够享受到网络带来的方便,应该感谢他的付出。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1990年11月28日,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nterNIC)的前身DDN-NIC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钱天白担任中国CN域名的行政联络员。
1996年11月15日,实华开公司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旁边开设了实华开网络咖啡屋,这是中国第一家网络咖啡屋。其主人曾强可是当时的热门人物,新浪还为他做过一个专题。曾强被称为从清华走出来的儒商。1993年,曾强创办实华开亚洲公司,研制并开发出第一代中英文万维网汉化平台用户端软件。1995年,创办实华开通信有限公司,创建第一代中英文全球多媒体在线网,引起普遍关注。1996年,与联通成立合资公司——联通实华开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任总经理。翻开实华开的历史,你会发现很多个中国网络史上的第一与之相关。第一个在京城开设网络咖啡屋,第一个网上直播春节晚会,第一个网上直播中国网络计算机展览,第一个实现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第一个在网上拍卖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紧接着,名气更响的张树新携瀛海威来了。张树新被誉为“中国信息行业的开拓者”、 “中国第一代织网人”。她于1995年5月创建了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并担任总裁。“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 ,这条于1996年早春发布的瀛海威的广告语可能至今仍深深刻在许多人心里。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3个月内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深圳、西安、沈阳、哈尔滨8个城市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ISP、ICP。1997年,网易、四通利方论坛(新浪前身)、chinabyte和搜狐的崛起对瀛海威形成挑战。1998年6月,张树新辞职。2001年8月,瀛海威弃守ISP,宣布“大转型”。2001年9月,瀛海威开始裁员。三年后,瀛海威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张树新后来自己总结说,瀛海威失败只是因为太早进入市场。
世纪之交的英雄
世纪之交,全球“新经济”经历大喜大悲的惨重波折。由于免费商业模式泛滥,网络经济危机全面爆发。纳股“高台跳水”一落千丈。大批企业摧枯拉朽般破产倒下。中国三大门户及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面临严峻考验。2000年11月10日,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计划”,打造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价值链。救了这些SP一命。上述企业的领军者王志东、张朝阳、丁磊、马化腾、李彦宏、马云能坚韧挺拔,带领各自队伍闯过难关走向光明,他们不愧是产业的英雄。
新浪首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王志东经历丰富,职场大起大落。1989年,进入北大方正集团从事专业开发工作,6月,独立研制出国内第一个实用化Window3.0。1992年独立研制成功“中文之星”中文平台软件。1993年12月,得到四通集团500万港币投资创办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1997年,为四通利方公司引入650万美元的国际风险投资,成为国内IT产业引进风险投资的首家企业。1998年12月,四通在线完成了与美国华渊资讯的合并,创建新浪网,担任四通利方与新浪网总裁兼CEO,领导新浪网成为全球最大中文门户网站,并于2000年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01年6月,被公司董事会集体解职。“下课”后,王志东迅即东山再起,于2001年12月创办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面向企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领域,开发并推出“竞开协同应用平台”。2006年,点击科技开发lava-lava即时通讯工具。
张朝阳,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是国内互联网界一颗最耀眼的明星CEO之一。1996年,他创建了爱特信公司。1998年2月25日,爱特信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将公司名称更名为“搜狐”。2000年7月12日,搜狐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2002年7月17日,搜狐成为首个实现赢利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2003年上市公司中国科技人物财富排行榜上张朝阳居亚军;在胡润2003年中国IT富豪五十强中张朝阳名列前三。2004年8月,搜狗推出。搜狐公司目前已是中文世界最强劲的互联网品牌之一,对互联网在中国的传播及商业实践作出了杰出贡献。这跟张朝阳的掌舵不无关系。
丁磊与王志东、张朝阳一起被称为“网络三剑客”。1997年6月,丁磊创立网易公司。该年11月网易推出中国第一个双语电子邮件系统。2000年6月,网易在纳斯达克上市,但股价从第一天开始就节节下滑。2001年3月,丁磊担任网易首席架构设计师,专注于公司远景战略的设计与规划,同年6月至9月担任代理首席执行官和代理首席营运官。2001年9月4日,网易股票被纳斯达克股市宣布暂停交易,沦为“垃圾股”,随后公司又出现人事震荡。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面前,丁磊没有被吓倒,怀抱理想,决不放弃努力。2002年第二季度,网易首次实现净盈利,网易股票开始领涨纳斯达克。2002年,网易成为纳斯达克表现最优异的股票。2003年,网易股票继续在中国概念股中保持领跑地位。丁磊成为第一个靠做互联网做成富豪的国内创业者,在各大财富排行榜均以75亿元身家高踞中国内地首富之位。在丁磊带领下,网易公司为推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大张维迎称马化腾是制度企业家。马化腾为人低调内敛、风度儒雅,是一位学者型领导。腾讯员工亲切地叫他“小马哥”。1998年,马化腾与同学 “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发展初期,公司资金困难,还吃过一个赔偿官司。在1999-2000年左右,腾讯开始使用QQ这个名称。第一笔投资来自IDG和盈科数码。从此腾讯的发展逐渐步入了正轨。2004年6月16日,马化腾带领腾讯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2012年,马化腾凭着403.20亿元人民币身价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大陆)”中排第四位。有媒体曾这样评价马化腾:“马化腾在模仿间不经意打造了一个庞大的‘QQ帝国’,为中国人创造了全新的沟通方式。创造了中国网络领域一个经典的神话。”2013年底, 微信用户数量超过6亿。 2014年3月,腾讯控股市值逾1500亿美元,超过英特尔、思科和惠普等美国科技巨擘。
同时被张维迎称为制度企业家的还有李彦宏。他是北大骄子,是曾经驰骋硅谷的海归。1999年,他创建百度公司。2001年,李彦宏提出百度转型做独立搜索引擎网站,开展竞价排名计划。之后,百度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独立搜索引擎,在中文搜索引擎中名列第一。2005年8月,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11年,李彦宏以94亿美元成为《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的中国大陆首富。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1999年,他创办阿里巴巴网站。马云以“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全球的大市场”的经营管理理念,迅速招揽国际人才,全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培育国内电子商务市场,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迎接“入世”挑战构建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马云为完善整个电子商务体系,自2003年开始,先后创办了淘宝网、支付宝、阿里妈妈、天猫、一淘网、阿里云等国内电子商务知名品牌。社会对他的评价是,35岁创立阿里巴巴,49岁辞任CEO,作为中国互联网领袖级人物,马云的阿里巴巴和马云本人都对中国互联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马云在建立董事会制度、培养接班人和权利控制分配等方面独特的管理思维,为互联网行业甚至商业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照范本。
春天来后的才俊
得益于移动梦网这个大救星,挺过数九寒冬,在短信服务、网络游戏、音乐下载等业务的支撑下,到2002年,中国互联网终于迎来新的春天。当年,中国网民数量飙升至5910万。从2003年起,中国互联网逐渐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盈利发展模式,互联网应用呈现多元化局面,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视频网站、社交娱乐等等全面开花。2009年,以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为主要标志,中国互联网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来自各个领域的年青才俊灿如星群。
在电子商务方面代表人物有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网盛科技董事长孙德良,当当网董事长俞渝,敦煌网CEO王树彤……
在网络游戏领域代表人物有巨人网络CEO史玉柱,盛大网络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天桥,第九城市董事长朱骏,完美时空董事长兼CEO池宇峰,久游公司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王子杰……
在视频领域代表人物有土豆网创始人及CEO王微,优酷网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古永锵、酷6网董事长兼CEO李善友、六间房总裁刘岩、PPS网络视频总裁徐伟峰……
还有来自各个细分领域,各具个性特色,为中国互联网的繁荣贡献了才华的精英也数不胜数。比如,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素有“红衣大炮”之称,业界无他似乎要清冷许多。比如,著述等身的 “博客教父”方兴东。比如,中国的乔布斯雷军把小米做成了大米。还有,中国创业者的导师李开复。此外,工作勤奋、演讲脱稿、口若悬河的打工皇帝唐骏给人印象深刻。打工皇后吴士宏和她的《逆风飞扬》一书曾经名噪一时。
总之,中国互联网过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这些先驱、英雄和才俊。谢谢他们的作为和功绩。
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大事记
1994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从此开启互联网时代。20年间,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1994年4月,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的第77个成员。
1995年1月,邮电部开始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5月,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瀛海威信息通信公司创立。
1996年11月,中国首个网吧“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在北京开设。
1997年4月,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通过“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将中国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0月,四大骨干互联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金桥信息网实现互联互通。
1998年3月,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合并组建信息产业部。8月,公安部成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负责组织实施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打击网上犯罪。
1999年1月,“政府上网工程”启动,掀起政府网站建设热潮。7月,中华网成为首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网络公司股。
2000年4月至7月,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和搜狐在纳斯达克上市。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2001年5月,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12月,中国十大骨干互联网签署互联互通协议,使网民可以更便捷地进行跨地区访问。
2002年11月,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互联网大会暨展示会”在上海召开。
2003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电子竞技为第99个体育项目。
2004年3月,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轮境外上市热潮。7月,全国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开始。
2005年8月,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创下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5年间纳斯达克IPO首发上市日涨幅最高的纪录。11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审议通过。当年,博客开始兴起。
2006年1月,中国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7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开始实施。年底,病毒“熊猫烧香”爆发,数百万台计算机遭到感染和破坏。
2007年6月,《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布,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确立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任务。
2008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立,成为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5月起,社交网站迅速发展。截至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2.53亿,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2009年1月,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发放3G牌照。下半年起,各大门户网站开通或测试微博功能。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通过,首次规定网络侵权问题及其处理原则。
201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6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将网络支付纳入监管。
2011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设立。同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宽带接入问题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展开反垄断调查。
2012年2月,《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12月,《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通过,决定要求保护个人电子信息、防范垃圾电子信息、确立网络身份管理制度。
2013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余额宝业务,此后中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12月,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放4G牌照。截至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任组长。
文:郑州创客空间整理